用爱“点亮”盲童心灯——重庆市特教中心青年教职工的故事
5月2日上午9时许,李沂念带着孩子们登上“中华杯”中国优秀管乐团队展演的舞台。时隔10年再次参加这一展演,当手中的指挥棒举起又落下,悠扬的乐声飘荡而出,他心中百感交集。
偌大的礼堂里,一道道光束打在孩子们身上。他们神情专注,抬头挺胸坐在椅子上听从老师的指挥,各个声部整齐划一地演奏着乐曲。如果不走近看,很难发现这是一群视障孩子。
这些孩子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自2011年成立以来,乐团先后走进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演出,还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奏响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
音乐,让世界看见了他们,也让他们“看见”了世界,而陪伴孩子们登上舞台的是多名青年教师。
今年36岁的李沂念是管乐团指挥。2011年他刚大学毕业,就被孩子们演奏的首支乐曲《欢乐颂》深深感动,毅然加入了重庆市特教中心。
困难却接踵而至。乐手看不到乐谱该如何演奏?乐团成员看不到指挥又该如何配合?对于老师和视障孩子们来说,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律动,李沂念努力调动起眼睛之外的感官:“教重音时,就让他们想象写盲文时用力在纸上戳的力度;教强弱变化时,就形容像在走梯坎,梯步有陡有缓、步伐有快有慢。”
每首曲目上百个细节反复打磨,扬帆管乐团呈现出一个个接近完美的作品。“我一直以高标准要求孩子们,常常跟他们说,收获荣誉和掌声是因为我们演奏水平高,而不是因为同情。”李沂念说。
从一个小号专业毕业生,到站上全国舞台的乐团指挥,李沂念感慨道,自己也一直在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1999年出生的技术装备中心技工雷煜,已经在重庆特教中心工作了近7年。刚来到这里时,他和李沂念一样,一时也有些难以适应相对“特殊”的工作环境。
2017年,雷煜第一次跟随教师团队去农村家访,发现一些家长不理解教育对特殊孩子的意义,“他们认为孩子能生活自理就行”。
雷煜从此开始拿起相机,有意识地拍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瞬间,希望用真实的影像记录改变家长的认知。他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孩子坐在教室里摸着盲文书微笑。
2022年,雷煜陪孩子们去北京参加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为了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出镜,素材一共拍了10多个T,用了好几张内存卡。
雷煜把演出的视频发给了第一次家访的家长。那位50多岁的父亲激动不已、特别自豪,一直说着:“没想到,孩子能走上一个全世界都看得见的大舞台。”
这群特殊的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与爱的陪伴中,打破原本黑暗的世界,“看”到了光。
李沂念欣慰地说,一个曾经成绩落后的视障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如今成了乐团的大号首席,在音乐世界重新找到了自我定位。
成员数量从36名增加到80多名,一首曲子的学习时长从一学期缩短到一个月,从学校礼堂走向国际级舞台,越来越多孩子在管乐团扬帆、起航。
10年前,扬帆管乐团到上海参加“中华杯”中国第八届非职业优秀(交响)管乐团队展演获得银奖。今年,李沂念带着孩子们远赴山东日照,在黄海之滨再次奏响盲童的乐章。
雷煜也扛着相机上阵,一如往常记录下孩子们在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学校最近修起了新的录音棚,雷煜还计划着,自己要在下班后努力钻研录音专业技术,给孩子们录制属于自己的专辑。
“虽然孩子们看不见,但老师可以做他们的‘眼睛’。”雷煜说。(记者周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