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推动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
“我家有12间客房,房间早早就被订满了。”近日,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龙塘寨村民龙家友说。
龙塘寨是兴安县“华江九寨”之一。近年来,当地抢抓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寨12户人家,有11户在经营农家乐或民宿,吃上“旅游饭”。
据了解,为全面推进和美村寨建设,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资源禀赋,以规划为引领,将开展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项目作为和美村寨建设行动的一项重要抓手。2021年以来,共遴选了四批59个村寨作为试点。
自治区民宗委等部门每年利用30%以上的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投入民族村寨建设,保护利用特色建筑风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2021年以来,给予每个试点村寨300万—500万元资金倾斜支持,累计投入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2.17亿元,带动其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100多亿元,对59个试点村寨进行集中建设,通过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和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按照“一村一策”原则,借助专业机构力量,结合实际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规划,制定民族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方案,严格按照规划和试点方案全面推进试点工作。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坚持规划先行,把20个生态旅游精品村纳入总体规划。百色市德保县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形成了《凌雷村村庄规划(2021—2035年)》,打造139栋传统干栏式民居,建设口袋公园、景观小院,让乡村变身诗意田园。
民族村寨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引领,深入挖掘、整理、开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活态遗产和体验项目,在文化共享、文化交融中进一步增强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屯利用大瑶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厚重深远的人文底蕴,推出“走费孝通之路,浇民族团结之花”等研学品牌,2024年研学旅行学生达1万多人次,带动当地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各民族村寨依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做实乡村旅游产业。桂林市灌阳县洞井村积极探索“民族村寨+产业+旅游”模式,建成一批以田园、乡村为主题的特色民宿、农家乐。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充分发挥糖、果等特色资源优势,推动村寨古朴民风民俗、传统农业文明焕发新活力。
守好用好生态资源,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退出漓江500米范围规模化养殖,保护漓江岸线生态竹林1000余亩,建成13.6公里漓江沿线步行绿道,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南宁市宾阳县古辣镇蔡村,将“古辣香米”特色产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家门口即是景区”。(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李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