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织密幸福保障网 托起最美夕阳红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老龄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织密幸福保障网 托起最美夕阳红

景洪市雨花公益幸福食堂。 记者 郎晶晶 摄

云南老年大学古筝课堂。 记者 郎晶晶 摄

红河州银发人才、乡村振兴老专家服务团在金平县进行农业技术指导。 通讯员 王宗林 摄

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记者 郎晶晶 摄

安宁市草铺街道权甫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 陈飞 摄

2025年昆明市 “敬老月” 启动仪式上,志愿者为老年人测血压、测血糖。记者 高吴双 摄
截至2024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834万人,占总人口的17.92%;65岁及以上人口562万人,占比达12.07%。
面对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省老龄委44家成员单位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纵深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在权益维护、生活保障、文体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让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云南老龄事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云岭大地正铺展温暖从容的“夕阳红”画卷。
老有所养
优化服务让“家门口”养老更有质感
上午10点,昆明市盘龙区映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活力涌动。舞蹈教室里,阿姨们跟着教练舒展身姿、翩跹起舞;声乐教室中,老人们手持乐谱端坐整齐,嘹亮的歌声充满精气神;中医理疗室内,专业技师正为老人揉捏肩颈;老年幸福食堂11点半准时开餐,还为老人提供专属优惠价。
“我就住在附近,一周至少来3次。一节课不到10块钱,性价比太高了。”从山东烟台来滇安享退休生活的赵波说,“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昆明定居,没想到这里养老服务这么贴心便利,一住就扎下了根,转眼已是一年。”
映象社区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社区,有不少60岁以上老年居民。社区党委联合物业公司提供场地,引入“社区养老合伙人”云南敬贤合建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共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除文体活动与餐饮服务外,中心还延伸送餐、家政保洁、助医等多元服务,并定期开展书法、手工、周边游等活动,构建舒适便捷的十五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截至目前,该中心会员已达300人,成为社区老人的幸福乐园。
映象社区的幸福场景,正在云岭城乡不断涌现。
为了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州(市)综合考评,连续13年列入惠民实事。在落实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由16项扩展至28项。“十四五”以来,中央、省级累计投入资金50余亿元,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截至2024年底,实现县级失能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全覆盖,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71.4%;建成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13个;运营“老年幸福食堂”760个,完成适老化改造6.9万户。建立实施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等制度。
产业赋能让养老服务更具活力。云南省建立省级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服务企业项目库,实施“养老+行业”行动,推动养老与旅游、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本土龙头企业,持续擦亮“七彩云南·养老福地”品牌。与13个省(区、市)组建旅居养老联盟,开发旅居养老精品路线,全省旅居养老床位达1.8万张。2025年1至7月,全省旅居养老人数43万人,同比增长46%,“候鸟式养老”成为新风尚。
人才队伍是服务质量的基石。云南省在大专院校与养老机构设立7个人才培养基地,推动20余家机构备案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等十余个工种的技能评价。目前,全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工作者0.6人,“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培训相关从业人员15万人次。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突破。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54.31万人,较“十三五”末增加302.79万人。相较于“十三五”末,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增长21.5%,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增长51%。集体经济补助参保试点惠及3万余人。29.9万名省本级职工被纳入昆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全方位的保障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底气。
老有所医
全方位保障守护健康防线
让老年群体安享健康晚年是万千家庭的牵挂。云南省以系统思维构建全周期、多层次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从预防保健到疾病诊治,从康复护理到长期照护,为全省老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织密普惠健康服务网络,让便捷医疗触手可及。全省设置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占比达82.6%。2000余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遍布城乡,从就医流程优化到适老设施改造,让老年人就诊更舒心。心理关爱与疾病防治同步推进,建成273个老年心理关爱试点、20个老年痴呆防治试点,为老年人提供“心身共护”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准聚焦老年群体,将高龄、独居、失能、失智及多重慢性病患者列为优先保障对象。截至目前,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人数达499.39万,并根据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实行分级分色管理。出台《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个性服务包参考目录》,指导各地针对老年人不同健康状况和需求,拓展精细化签约服务。目前,全省125个县(市、区)二级及以上医院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签约服务,102个县(市、区)向老年人拓展个性化服务,1358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慢病长处方服务。
针对老年人医疗和养老的双重需求,云南省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医养结合发展路径,推动服务扩容提质。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医养结合机构204家,5.3万余张床位、1.6万余名从业人员,2024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5.5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提供中医诊疗、体质辨识、健康管理等服务。开远市等3个县(市)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2家医养结合机构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
走进昆明悦海医养中心,只见护理人员推着高龄老人在庭院散步,活力老人围坐交流、结伴做操,诊疗区里医师正为老人细致问诊。作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中心打造“医疗+康复+养老”一体化服务模式,150名工作人员中有30余名专业医师、60余名护理人员,从活力长者到重度失能老人实行科学分级护理,协助起卧、每日健康监测等精细化服务贯穿日常,老人房门口的健康档案卡上,清晰标注着诊断结果与照护要点。
“医生早晚查房,有个头疼脑热不用跑医院,住得特别安心。”95岁的张作汉老人入住中心3年多,言语间满是认可。
老有所为
新时代“银龄行动”引领发挥余热
“最初来到云南,是希望为滇西医疗事业尽一份力,后来又被这里的宜人气候深深吸引,如今我已把云南当作第二故乡。”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心脏外科首席专家王立成,曾是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的心外科医生,怀揣着支援边疆医疗的初心,远赴大理牵头组建大理州人民医院心外科。退休之后,他选择以“银龄医师”的身份继续扎根一线。
在王立成的带领下,一套完整的心脏外科诊疗体系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医疗团队茁壮成长,多项高精尖心脏外科技术被攻克,一举填补了滇西地区相关医疗领域的空白。仅去年一年,他就主刀完成了50多台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让滇西地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及时救治。王立成的故事,是云南盘活银龄资源助力老有所为的生动缩影。
2024年,云南省启动“银龄医师”行动计划,并从加大“银龄医师”引进力度、完善引进保障政策、发挥作用等方面提出20项具体举措,吸引省内外退休医疗卫生人才到全省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鼓励省内退休医疗卫生人才下沉基层服务。截至2025年9月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招引2010名“银龄医师”,其中省外引进297名、省内引进1713名。
“银龄医师”是云南省去年启动的“银龄人才万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涵盖医师、教师、工程师、科技人才、技师五大专项,相关部门在经费保障、薪酬待遇、科研合作、畅通渠道、生活保障、人才礼遇、旅居服务、高端康养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一年多以来,一大批银龄人才通过“组团式”帮扶、编外校(院)长、专家顾问、兼职引进、项目合作、旅居康养等多种形式,在全省教育、医疗卫生、新型工业化等领域持续发光发热。
如果说银龄人才是发挥所长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那么银龄志愿活动则是覆盖更广泛群体的身体力行。云南省扎实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让老有所为的温暖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一个角落。
今年5月初,一场聚焦乡村振兴的银龄志愿帮扶行动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启动。省委老干部局从省级“云岭银发”人才库中精准遴选出11名农业技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族研究等领域的退休专家,开启为期一年的定点志愿服务。
在宁洱镇新平村小新寨的田间,省农科院退休专家王建军与詹和明挽起裤脚,带领县乡农技人员试验播种;在县城污水处理厂,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退休教授王宏、杨敏仔细核对监测数据,为宁洱“五河两库”水环境治理建言献策;省文联原主席郑明作词、音乐家王建为宁洱专门作曲的《民族团结代代传》,已被普洱学院申报为教育部民族团结教育重点课题……这样动人的场景,正在云岭大地上不断上演。
全省老干部工作部门以“云岭银发助力+”系列行动为抓手,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聚焦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志愿服务,“银发聚力彩云南”品牌越擦越亮。
今年6月,省老龄委、省民政厅在昆明启动“云尚有你·银龄彩云南”老年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范围开展“银龄健康行”“教育行”“科技行”“生态行”“互助行”“文化行”六大行动,着力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新时代老年志愿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老年志愿服务品牌。
目前,全省注册的老年志愿者达63万余人,覆盖卫生健康、教育、科技、农林、养老服务、法律援助等多个领域,初步构成“援滇+银龄行动”和“银龄+行业”的老年志愿服务品牌谱系,老年志愿服务实现从零星分散到体系化运作的跨越,“十四五”期间累计惠及群众520余万人次。
从城市到乡村,一抹抹“银发志愿红”,正书写着老有所为的时代答卷。
老有所学
多彩课堂点亮智慧“享老”路
昆明市盘龙区穿金路小坝立交桥东侧的白邑文化公园内,建筑面积6642平方米的云南老年大学格外热闹。这里既是市中心寸土寸金的稀缺文化空间,更是老人们追捧的知识乐园。
从承载文化传承的声乐、舞蹈、书法、太极拳等传统课程,到接轨时代潮流的AI智能应用、咖啡品鉴、滇菜烹饪、摄影、烘焙等特色门类,70门专业课程让每位老人都能找到专属热爱。
“很喜欢在这里上太极拳课,一学年学费才260元,老师专业又耐心,练了大半年,身体硬朗了,还结识了一群朋友。”太极拳班学员董珍高兴地说。
云南老年大学面向50至80岁、身体健康可坚持正常学习的老年人开放,坚持公益普惠原则,一学年学费为260至460元。除开设课程外,还以7个艺术团体为纽带,组织学员参与各类比赛和社区公益实践。
这样人气满满的“银发课堂”在云岭大地上遍地开花。云南省已构建起覆盖省、州、县、乡、村(社区)的五级老年大学教育体系,形成“老干部工作部门主导、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办学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5018所(个)老年大学,其中省级1所、省直单位12所、州(市)级22所、县(市、区)级340所、乡镇级1015所,村(社区)教学点达到3628个,13.69万名在册学员在这里学知识、交朋友、展风采,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
不止于实体校园,云南省还通过开放办学拓宽老年教育边界。依托云南开放大学挂牌成立的云南老年开放大学,开设音乐舞蹈、书画摄影、运动健康、生活艺术等8个系50余门课程,总部累计招收培训老年人近6万人次。同时,依托全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与职业院校资源,在16个州(市)建成17所老年开放学院、122个老年开放学习中心;联合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省级高校,设立4所云南老年开放大学分校,让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
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云南省还持续推进“智慧助老”行动。围绕老年人的日常沟通、消费支付、交通出行、就医办事等高频场景,通过送教进社区、送课到家门口,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智能手机。近4年间,这项行动累计培训老年人22.6万人次,让更多银发族共享数字时代便利。
从城市社区的特色课堂到乡村教学点普惠活动,从传统技艺传承到数字技能学习,云南正以多元、普惠的老年教育体系,让老有所学成为银发群体幸福生活的重要注脚。
老有所乐
老年友好型社会滋养幸福晚年
金秋十月的云岭大地处处涌动着对老年人的关爱。随着“敬老月”拉开帷幕,省老龄委牵头44家成员单位,将六大主题活动送到老人身边,在全社会营造养老敬老孝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党校、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为老服务机构,助力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共建老年友好社会;独居、失能等特殊家庭得到温暖慰问;“数字助老”行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云尚有养·老有所护”防范非法金融宣传公益活动,将防骗知识融入趣味活动,让老年人学得轻松、记得牢、用得上。同时,老年用品和服务推广、口腔健康、痴呆防治、中医体检、法律援助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从身心健康到生活便利,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
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不仅有来自外部的关爱,更有自我实现的精彩。连续举办8届的云南老年春晚,已成为云南老年人展示才华、追逐梦想的璀璨舞台。这项由中国人寿云南公司支持的文化盛事,通过广泛的社区选拔、州市海选,汇聚了一批批高质量、高水准的文艺节目。
老年人的幸福也洋溢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娱活动中。走进云南省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乒乓球台旁挥拍交锋、羽毛球场上腾挪跳跃、网球场内切磋竞技、门球场中默契配合,各运动馆内热闹非凡。
2015年起,省级彩票公益金每年专项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持基层老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2018年至2024年期间,累计补助相关项目435个。截至目前,全省12个州(市)、71个县(市、区)已建成本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暂未建成的地区也通过场地统筹共享,切实保障老年人文体活动需求。
在建好阵地的基础上,各级老年体育组织深耕服务,持续丰富老年群体文体生活。今年以来,云南省老年体育协会已成功举办11项全省性老年人体育赛事,组织2场文体展演,开展5项科学健身指导活动,还承办了第二十四届西南五省区市老年人桥牌邀请赛、全国老年人棋牌(象棋、围棋)交流活动、全国老年人网球公开赛等3项国家级赛事,吸引近8000名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及工作人员参与。目前,全省16个州(市)、98%的县(市、区)已实现老体协组织全覆盖,部分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也建立了相关组织,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老年体育组织服务网络。
这份快乐更藏在云南的寻常巷陌间。清晨的昆明翠湖边,老人们提着鸟笼散步,坐在石凳上聊家常;大理古城的广场上,白族老人带着晚辈跳舞,三弦声起,脚步轻快;博物馆、美术馆里,银发身影驻足展品前,偶尔与同伴低声交流心得;街角的茶馆里,几位老友围坐一桌,泡上一壶普洱,棋盘上楚河汉界交锋,笑声随茶香飘散……
从“敬老月”的集中关爱到全年不断的文体活动,从全国赛事的专业舞台到社区活动、日常欢聚,云南正培育多元、暖心的老有所乐平台,让银发群体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幸福,让“夕阳红”的风景更加绚烂美好。(记者 郎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