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万花筒的云南图景
一条铁路,让来自老挝的孟达威和傣族手工艺人异口同声说出:“我们是亲戚!”一片雨林,让来自缅甸的龙威在AI糖画机前惊叹:“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相遇。”一杯咖啡,让越南的黎氏鸾在傣家吊脚楼下,看到中国乡村发展的鲜活缩影。
11月4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来自泰国、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的传播官们,一同参加了云南省推进“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建设主题活动,并走进位于景洪市勐罕镇由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三村联建的“三曼”文明实践示范点,成为“文明探寻者”。他们带着对文明、发展、幸福的思考,在云南的绿水青山间,开启了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文明发现之旅”。
美,一家亲
走进曼峦傣寨,青瓦吊脚楼依着绿树错落排开。刚进村,一位村民扛着甘蔗迎面走来,昆明医科大学柬埔寨籍留学生彭小萍不禁感叹:“看着他们的笑容,感觉空气里都是甜蜜的气息。”
“萨瓦迪卡!”走到一户吊脚楼前,昆明理工大学泰国籍留学生吴晓枫笑着用泰语打招呼,没想到热情的村民立刻用傣语回应,异国村庄里熟悉的语调让吴晓枫十分吃惊:“您居然能听懂我的话!”村民笑着邀请她到家里坐坐。一楼纳凉,二楼居住,竹编桌椅、挂在梁上的背篓……吴晓枫发现这里和泰国老家的吊脚楼格外相似。坐在微凉的竹席上,她心里暖暖的:“这就是幸福吧——在异国的村寨,听着熟悉的乡音,坐在似曾相识的屋檐下。”语言与建筑,两种文化的载体,在那一刻化作连接心灵的桥,让漂泊的学子寻得了情感的归处。
不远处,福建师范大学越南籍研究生黎氏鸾寻到了别样的惬意。她在村口的小店捧起一杯咖啡,从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书,坐在窗边享受美好时光。窗外,古老的村寨静谧安详;窗内,现代的咖啡香气四溢。“喝咖啡、读好书、赏美景,这样的乡村生活,太幸福啦!”在这里,黎氏鸾看到了乡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村庄保留着传统文化的根脉,也拥抱现代文明的馈赠。
彭小萍则被寨子里的傣族陶器深深吸引。“这些陶器让我想到柬埔寨磅清扬省制作的陶器,它们各有特点,但都能帮助当地百姓增加收入,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她仔细观察着每一件陶器的纹路与造型,喜爱溢于言表。
村民淳朴的笑脸、整洁的村容、日渐向好的旅游收入……在彭小萍眼中,这一切是对“可感可及的幸福”生动的诠释。“希望西双版纳的陶艺师有机会也到柬埔寨磅清扬省的陶艺工坊看一看,和当地的师傅交流技术和经验。”
兴,百业旺
“这个咖啡馆是个好范例!”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僧伽罗语专业外教苏噶特站在由水塔改造的咖啡馆前感叹,“斯里兰卡的渔业和茶叶都十分有名,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把茶吧开进渔民家中。”
苏噶特坦言,虽然他是外国人,但对乡村振兴并不陌生。“水电保障、交通建设与文化传承在迈向文明中缺一不可。能在雨林深处、群山之中让村民过上富足美好的日子,实在难能可贵。”
云南国传中心缅甸籍译审专家龙威已是第二次到访“三曼”。村口的AI糖画机前围满了好奇的游客,他兴奋地指着说:“在这个边境小村,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巧妙融合,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他注意的是村里涌现的新岗位:“乡村CEO”负责整体运营规划,公寓管理员打理着特色民宿,专业的园林建筑队维护着村容村貌,甚至还有专业的咖啡师在村里的特色咖啡馆忙碌。“家门口的岗位让农民真正变成了‘新农人’,这种模式对我很有启发。”
昆明医科大学印度籍留学生云梦羽在参观时惊叹于村里的露天泳池:“这个泳池真大。印度气候炎热,村庄也多,我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泳池。”她对村里的“乡村CEO”和“村校联动”模式印象深刻:“生活变好的衡量指标从来不只有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生态环境优良,能把本土特色产品打造成成熟产业,这些同样重要。”
云南大学缅甸籍研究生许冰雨觉得这里的生态环境让人印象深刻,她说:“这儿的自然环境保护得特别好,这么好的生态条件,是非常难得的。”四周青山环绕,芭蕉林茂密翠绿,傣家竹楼就坐落在这片绿意和鲜花之中。“‘三曼’确实做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能感受到两种不同的节奏——一边是生活安宁舒缓的慢,一边是乡村发展充满活力的快。”
路,一条心
老挝国家政治与行政学院直属甘蒙省政治与行政学院校办主任、讲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老挝籍博士研究生孟达威沿着中老铁路来到这里,在傣锦和慢轮制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流连忘返。他与正在制作傣锦的民间手工艺人用相近的语言交流,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心声:“我们是亲戚,到亲戚家串门了!”一句话,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在这里,孟达威与村民们相谈甚欢,耳畔是婉转悠扬的傣族传统章哈,眼前是傣族妇女演示着古老的慢轮制陶技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任何书本上的描述都更加动人。”他对一件青绿色傣锦外套爱不释手,试穿后惊喜地发现尺寸恰好合身。手工艺人笑着解释:“这是我们为远道而来的亲戚提前量身定制的。”身着傣锦外套的孟达威与手工艺人合影留念,镜头定格下这张跨越国界的“全家福”。
昆明高新软件与信息安全测评实验室有限公司研究员陈慕筠在参与活动后,分享了她对云南边境村庄发展的深刻印象。“我被傣族姑娘们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的热情迎接所打动。她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瞬间让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温暖与活力。”她坦言,这次经历让她对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状况有了新认识。“这些村寨发展得如此之好,竟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实在出乎意料。”
离开时,孟达威说:“我们是最亲切的亲戚。”龙威准备把“三曼经验”带回缅甸,陈慕筠要把亲身见闻带给外国朋友。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关于文明的答案——是村民肩上甘蔗的甜蜜,是咖啡馆里书香与咖啡香的交融,是异乡人坐在熟悉屋檐下的会心一笑。
当文明与文明相遇,答案,就写在每一张幸福的笑脸上。(记者 舒文 沈燕 陈晨 王韵雅 胡丽仙 张莹琳 杨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