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创新药“进医院、进处方、进医保”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25条政策举措,旨在打通创新药产业发展瓶颈,加速创新药开发应用进程,加快培育发展新引擎,助力重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若干措施》明确编制创新药重点研发清单,重点布局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类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罕见病等领域,制定创新药研发清单,对清单内项目提前介入、全程服务,在临床试验、注册、生产、融资等环节给予支持,加速研发上市。
与此同时,我市将优化创新药应用环境,制定创新药应用清单,清单内产品享受快速挂网,15个工作日内完成挂网。医疗机构在应用清单更新后1个月内召开药事会,按照“应配尽配”原则配备使用。医疗机构不得以用药目录数量、规格、药占比等为由限制创新药应用清单内产品入院。医保部门对应用清单内药品的价格形成和医保药品的医保支付加强指导,此外还将打通创新药“样品—产品—商品”链条,支持创新药“进医院、进处方、进医保”。
《若干措施》提出,鼓励创新型医药企业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和科创服务机构,组建医药创新综合体,打破壁垒,实现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孵育转化,推动产学研医紧密合作。
在加强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将积极引育“大PI(主要研究者)”领军人才,激励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发展,提升临床研究核心能力。将符合条件的临床试验视同于市级科研课题,建立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参与临床研究的积极性。推行伦理审查互认、统一申报资料格式,将临床试验申报、内部立项与伦理审查由“串联”改为“并联”同步推进,将创新药临床试验启动周期压缩到25周以内,提升伦理审查效率。
《若干措施》提出,要强化人工智能赋能药物研发,发挥我市病理、肿瘤等数据资源优势,建设高质量生物医药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推进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智能体开发与场景应用。强化资本赋能,多举措加强投融资支持,缓解创新药长期高投入压力。强化人才赋能,专项引育医药人才,夯实智力基础。强化创新生态发展,打造产业园区建设,放大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西南分中心服务优势,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机制保障,发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打破部门壁垒。
市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扎实推动各项惠企措施落地见效,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药发展力度,确保政策举措真正转化为企业获得感和发展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