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沧|歌吟临沧——写在临沧全境脱贫摘帽之际
原标题:文化临沧|歌吟临沧 ——写在临沧全境脱贫摘帽之际
广告 6:16 广告 广告 广告 了解详情 > 会员跳广告 首月9.9元秒后跳过广告 举报内容 举报的弹幕内容 举报原因: 引起谩骂 垃圾广告 恶意刷屏 敏感色情 剧透 其他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开通搜狐视频黄金会员,尊享更高品质体验!1080P及以上画质仅为黄金会员专享>
开通/续费会员 播放 视频不存在 (UGC-5101)有话要说? 我要反馈>> 正在切换清晰度...播放00:00 00:00/00:00 广告只看TA倍速 剧集歌吟临沧
——写在临沧全境脱贫摘帽之际
第一章 序 歌
古哀牢地(1),扑朔迷离兮,神思遐想;
两江相拥(2),怒山分水兮(3),边地洪荒;
悠悠千载,栉风沐雨兮,辛劳开疆;
茫茫远山,蔼蔼近林兮,天地茶香。
沧江怒江,亘古浩汤兮,前浪后浪;
茶之圣地(4),拉佤布傣兮(5),春风荡漾;
天地辽阔,揖别贫困兮,平步小康;
【注释】(1)临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秦汉时期,临沧属于“古哀牢地”的一部分,这一名称是因“哀牢人”而得名的。(2)临沧地处澜沧江(太平洋)与怒江(印度洋)两大水系之间,水资源极其丰富。(3)临沧属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部延展地带,怒山因此成为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地理分水线。(4)临沧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主要地区,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种茶饮茶历史非常悠久。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濮人”,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农。(5)拉佤布傣,指临沧世居民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
第二章 吟 史
徼外之地,多少未解之谜(1);
胼手砥足,先民辛劳开疆(2)。
茶马古道蹄声脆(3),
滇茶入藏有商帮(4)。
依稀可辨,先辈的足迹,
恍惚能见,久远的霞光。
农克硝洞,万年烟火(5),
那蚌陶碗,千载稻粮(6)。
博尚古树,森森可畏(7),
古墓群落,神秘沧桑(8)。
汉习楼船烽火起,
“永寿”衰微见“雍乡”(9)。
“五月渡泸”纲纪定,
孟获臣服置永昌(10)。
南诏大理曾节度(11),
“土流并治”秋风凉(12)。
班洪拒英,气节铿锵(13);
佤山抗日,英勇悲壮(14);
滇缅铁路,中山妙想,
战火梦碎,断壁残梁(15)。
曾记得,
剿灭残匪迎解放(16),
得新生,
直过跨越路康庄(17)。
岁月如歌俱往矣,
边地秘境现朝阳。
千年古寨展新容,
各族儿女心向党。
秘境临沧,
一年无霜三冬暖;
世界佤乡,
四季葱茏九夏凉。
茶香飘万里,
新路通八方;
民族要复兴,
大梦在飞翔!
【注释】(1)临沧自古以来在封建王朝眼中属于“荒服”“徼外”之地,文献记载少之又少,古代历史扑朔迷离,许多未解之谜至今没有答案。(2)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古族群“哀牢人”就是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民族即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最早开发临沧的民族,无疑就是他们。(3)茶马古道既是商道,又是政道,还是古代藏汉两地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临沧种茶历史悠久,大量茶叶经茶马古道由马帮运至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形成历久不衰的“茶马互市”。(4)临沧的茶叶,是“滇茶”的主要代表。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滇茶”进入西藏等地,主要依赖马帮运输和商贩经营来实现,而经营马帮运输和茶叶贸易的群体,称为“商帮”。最为著名的是石屏商帮,因经营的主要商品不同,又分为石屏茶帮、石屏盐帮、石屏百货帮和石屏烟帮。(5)沧源农克硝洞遗址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洞内发现的大量石器为旧石器晚期文化,距今1-5万年,说明在洪荒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6)那蚌村,隶属于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唐家村委会,其出土的“那蚌陶碗”,属于新石器时期,距今约3000年。(7)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委会腊托自然村,有一片令人生畏的神秘古树林,当地人称为“竜树林”,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考察,该古树为铁冬青树,树龄500年以上。(8)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委会腊托自然村的“竜树林”内有上百座坟墓的古墓群,存在时间大致从公元前8世纪延续到公元前1世纪,经考古专家研究认为,古墓群的族属是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民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9)东汉末年,群雄崛起,纷争不断,一个个地方势力在临沧境内崛起,成为临沧历史上的一个个“古国”。从文献记载和后人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有“永寿”“雍乡”等。(10)蜀汉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泸”,南征云南,“七擒孟获”之后,孟获表示“明公天威,南人不复反矣。”蜀汉政权继续设置永昌郡并加强管理,出现了“纲纪初定,夷、汉粗安”的局面。当时,临沧是永昌郡辖区的一部分。(11)唐朝时期,民族众多的云南,先后出现南诏和大理两个地方民族政权,在澜沧江以西地区设置永昌节度,临沧完全被纳入永昌节度的范围。(12)明朝中后期,尽管开始推行改土归流,一些流官走马上任,但土司仍不断出现,数量明显增多,出现“土流并治”的社会政治格局。清朝乾隆时期,改土归流力度加大,以1747年清政府对勐缅长官司进行改土归流为标志,世袭土司政权告终。(13)“班洪事件”,是1934年中国各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者武装侵占佤族班洪和班老等部落共管地区银矿的斗争。打破了英帝国主义者制定的侵略云南和中国西南的总体计划,即加尔各答-仰光—重庆-扬子江计划。(14)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后,开始向我国西南地区发起疯狂军事进攻,进犯地处中缅边境的临沧佤山。佤山的佤族、傣族、德昂族、布朗族、傈僳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积极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斗争中。(15)修建滇缅铁路是孙中山先生1917年到1919年编制的《实业计划》中的构想。1938年秋,为保障军需供给,阻止日军进攻,中英美三方会商,决定修建滇缅铁路。铁路全长886公里,由昆明经临沧到缅甸腊戌,于1939年2月开工。但1942年7月,日军仅用6个月就占领了缅甸,仰光到腊戌的铁路运输线被切断,滇缅铁路失去价值,工程停止,功亏一篑。(16)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后,盘踞在境外缅北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和临沧境内的土匪武装仍不甘心于失败,组成“反共救国军”不断窜犯袭扰临沧市边境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边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经过三年斗争,歼灭了“反共救国军”有生力量,粉碎了其“反共救国”“光复大陆”的梦想。(17)1956年,通过“和平协商”和“直接过渡”等特殊政策,临沧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全面完成,实现了由封建领主制、原始社会末期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章 乡 思
一、忘忧司岗里
那里没有忧愁,
到处轻松写意;
那里没有烦恼,
那是放飞心灵的司岗里。
那里绵绵情意,
山歌甜到心底;
那里歌舞狂欢,
那是青春绽放的司岗里。
那里良药神奇,
抹脸盈满喜气;
那里水酒醉月,
那是欢乐洋溢的司岗里。
那里山青水绿,
恍若桃源胜地;
那里四季花开,
那是美轮美奂的司岗里。
二、悠悠南滚河
云浪在山峰间漂泊,
孔雀在密林中放歌。
象群在河岸边漫步,
那是我梦中的南滚河。
那里有珍禽的乐园,
那里有异兽的栖所,
那里有植物的群落,
那是我向往的南滚河。
热带雨林温情脉脉,
悠悠河水荡漾清波,
尘世之外独自芬芳,
那是我珍爱的南滚河。
犀鸟锦鸡在蓝天飞过,
云豹叶猴在林间穿梭,
远离喧嚣远离纷扰,
那是我难忘的南滚河。
【注释】神秘的“司岗里”,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佤族语含义为葫芦、山洞或孕育器的意思,沧源古时又称“葫芦王地”,是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传说诞生的地方。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临沧市境内,区域内森林植被保存完好,野生珍稀动物、植物种类繁多,主要保护对象是亚洲象和热带雨林景观。
第四章 欢 歌
一、打歌
唱起来、跳起来,
熊熊篝火燃起来。
吹起来、弹起来,
彝家打歌舞起来。
乐满怀、笑满怀,
丰收时节喜满怀。
心满怀、意满怀,
阿哥阿妹情满怀。
火把照亮不夜天,
歌舞通宵庆丰年。
家和国盛万事兴。
同奔小康好日月。
二、迎曲
边寨云中游,
山野花枝秀,
要到拉祜寨,
马鹿带你走。
古茶暖心脾,
米酒解忧愁,
要到拉祜寨,
马鹿带你走。
山歌似水流,
阿妹情悠悠,
要到拉祜寨,
马鹿带你走。
白云天际头,
彩虹风雨后,
要到拉祜寨,
马鹿带你走。
三、木鼓颂
剪彩霞,做新衣,
摘来茶花装新屋。
阿佤寨子摘穷帽,
男女老少拉木鼓。
拉木鼓,拉木鼓,
欢歌笑语洒一路。
鼓锣铓钗敲破天,
百鸟伴歌风伴舞。
鸟伴歌,风伴舞,
一串葫芦做酒壶。
不醉不休赏美景,
笑看佤山绘新图。
四、长发甩起来
天边的云朵飘过来,
阿妹的长发散开来。
暖暖的春风吹过来,
阿妹的长发甩起来。
远方的阿哥走过来,
佤山的风光看不完。
醇厚的米酒管喝够,
浓郁的古茶香天外。
火红的太阳升起来,
甩发的阿妹排对排。
奔放的舞步迷人眼,
动情的山歌醉心怀。
【注释】彝族打歌,又称“跳山歌”、“跳歌”、“跳笙”,每逢春节、小年(农历正月十五)、火把节或婚嫁、聚会,人们都会围着篝火彻夜跳踏彝族打歌。2008年6月7日,彝族打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拉祜族传说是马鹿发现了葫芦,葫芦诞生了拉祜族的始祖扎笛和娜笛。又传说“勐缅密缅”是拉祜族追着马鹿找到的地方,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拉祜先民停下长期迁徙的脚步,开始定居生息。
木鼓被佤族视为通天神器,拉木鼓源于佤族的木鼓崇拜,原本是佤族的一种祭祀仪式,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活动。拉木鼓节从开始到结束大约10天,可谓是云南时间最长的民族节日之一。
佤族甩发舞,是流传于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永和社区(永茸寨)、班老乡纳勐村的佤族民间女子舞蹈。
第五章 恋 曲
一、“串姑娘”
月光水一样,
阿妹花一般,
村外江边静悄悄,
阿妹快快来。
今晚梦一样,
阿哥火一般。
村外江边弦子响,
心房跳翻天。
好花绿叶伴,
绿水绕青山,
阿哥阿妹有情义,
相守到百年。
二、阳春三月想着你
鲜花满山沟,
春风吹木楼。
踏着春意到妹家,
手抚琴弦心在抖。
星星在眨眼,
月亮云中游。
拨琴敲门声声脆,
脸红心跳妹害羞。
唱首开门调,
喜鹊叫枝头。
夜夜思念黄连苦,
不见阿妹万般愁。
心中开扇门,
春风驻心头。
摆上凳子迎阿哥,
一杯热茶情悠悠。
信物拿出手,
情意心中留。
阳春三月想着你,
喜结良缘盼金秋。
三、依依情侣树
静静勐来谷,
渺渺山间雾,
清清勐董河,
依依情侣树。
密林掩娇容,
小径通幽处,
我问林中鸟,
可曾见仙姑。
清溪溅玉珠,
白云依山驻。
情深天不老,
守你到千古。
【注释】德昂族崇尚恋爱婚姻自由,青年男子到了婚恋年龄,通过“毫未尼别”,即“串姑娘”,来寻找情投意合的对象。彝族、佤族等也有“串姑娘”的习俗。
布朗族恋爱自由,阳春三月是谈情说爱的好季节。入夜,小伙子相邀到姑娘家门口,弹起牛腿琴,唱起“开门调”,待姑娘开门进屋,又唱“凳子调”,姑娘边摆凳子边答唱,若双方有意,便互赠信物。
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的勐来峡谷分布着大片董棕林,常年烟雨朦胧,云雾飘渺,忽聚忽散,呈现婉约秀丽之美。传说一群仙女到勐董河洗澡,乐而忘归,一位阿佤小伙被美丽仙女吸引,苦守7天7夜,化为董棕树,永远留在了这里。
第六章 茶 歌
一、迎客茶
初升太阳照山洼,
春风十里客到家。
宾至如归请进门,
情深意重敬香茶。
二、传情茶
阿妹含羞敬杯茶,
阿哥深情满腹话,
相思就像长流水,
浇出满园幸福花。
三、和睦茶
宽容谦让架心桥,
民族和睦花满堂。
相逢一笑春风荡,
热茶一杯留清香。
【注释】德昂族善于种茶,对茶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茶在德昂族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婚丧嫁娶、日常交往都离不开茶,形成一套独特的茶俗茶礼。有传情茶、订亲茶、迎亲茶、拜堂茶、迎客茶、敬客茶、送客茶、回心茶、和睦茶、亲家茶、调解茶、拜师茶、祭祀茶、平安茶等等,不一而足。
第七章 尾 声
古地新曲
——调寄《满江红》
沧江横流,
望远古、
大地洪荒。
追往昔、
荆棘遍地,
一派苍凉。
兰干细布御风寒(1),
沧源崖画写沧桑(2)。
群雄起、
佤山置雍乡,
重开疆。
五尺道、
再拓土。
诸葛亮,
渡泸江。
曾几时,
御敌剑影刀光。
边地各族迎解放,
徼外秘境见朝阳。
断穷根、
古茶催新芽,
满城香。
【注释】 (1)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东汉时期,生活在临沧地区的“哀牢人”能够生产“兰干细布”,“其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2)临沧市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崖画之一,被誉为云南远古时期绘画艺术的杰作。据专家考证,沧源崖画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系当地佤族先民所作。绘画用的原料是赤铁矿粉和动物血,历经3000多年岁月洗礼,至今仍鲜艳夺目。
作者简介
辰良,本名刘建华,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小说集《归去来兮》、散文集《香格里拉-远古的呼唤》《怒江峡谷-无言的咏叹》、诗词集《旅者行吟》、论文集《心路思雨》等。其小说《艰涩的口香糖》被改编为故事影片,多首诗作被谱成歌曲。
来源/今日临沧
-THE END-